從近期船舶工業相關上市公司的走勢脈絡來看,中國船舶成了板塊龍頭,這與前幾次航母概念的炒作完全不同。我們有理由認為,以海工裝備為主要看點的中國船舶(600150)帶動船舶制造板塊走強,其內在原因可能并不在于“航母入役”的題材刺激,而在于市場對海工裝備領域市場前景的看好。
《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》特別提出,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要達到2000億元以上,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%。中信建投證券的調研報告指出,根據我國海洋石油2015年遠景規劃,中海油還要增加5000萬噸海洋石油產量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中海油將會把深水油田勘探開發作為重點發展方向。“十二五”期間中海油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建設將加快,帶動的海上油氣開發總投資預計為2500億-3000億元,年均500-600億元。而在“十一五”期間,中海油年均資本開支375億元左右,“十二五”年均資本開支增長60%左右。此外,“十二五”期間要加大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力度,也就是說,深水裝備投資占比將提升。按照目前中海油的初步規劃,“十二五”期間投入300億元建造第二批的深水海洋工程裝備,這個金額比“十一五”已經實施的150億元將增加1倍,再加上以前未獲得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權的中石油、中石化在獲得開發權后“磨刀霍霍”,“十二五”海工裝備總體需求增速肯定在100%以上。過去10-15年,我國成功地承接了全球第四次造船產業轉移,市場份額從不到5%、世界第四位提升到40%、世界第一位。船舶制造企業承建海工裝備,有其天然的優勢;我們預計海工裝備的產業轉移最終也會復制造船業。隨著我國對海工產業支持政策的頒布和落實,全球海工裝備制造中心將向中國轉移。
安信證券上周的行業跟蹤報告指出,全球船舶市場景氣下滑,不過海洋工程設備市場相對活躍。興業證券未來整體業務在海工業務帶動下的彈性較好,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,主要產品集中于自升式平臺和海工輔助裝備,使未來業績釋放受到一定限制。